您的位置 : 首页 >> 新闻动态 | ||||||||||||||||||||||||
|
2021年国考面试必知10大热点之如何走出教育内卷化
2021-02-01 16:39:09
热点概况 2020年下半年开始,有一个词的热度突然暴增,那就是“内卷化”。经济内卷化、企业内卷化、学术内卷化…..我们进入了一个“万物皆可卷”的时代,连教育都开始内卷化了。可是,究竟什么是“内卷化”呢? 近日,江苏一家长大呼“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的短视频迅速吸引各路媒体的目光,引发激烈争议。这一事件触发了舆论有关“家校关系紧张”“教育竞争中的‘内卷’趋势”等更深层的讨论。随着“家长退群”事件的发酵,江西、辽宁、山东等十多个省市纷纷出台文件,明确提出教师必须亲自批改作业,严禁家长、学生代劳。 深度分析 (一)关注点一:“内卷化”的内涵 “内卷化”(involution)现象最初由美国人类学家吉尔茨在其著作《农业内卷化:印度尼西亚的生态变化过程》中提出。根据吉尔茨的定义,“内卷化”是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 (二)关注点二:教育“内卷化”的内涵 教育领域的“内卷”是指教育体系内部不断增加教学的劳动投入来获得成绩增长,但教学的效率和结果都没有明显的提高。教育内卷化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应试教育,换句话说,也就是成绩。 (三)关注点三:教育“内卷化”的表现 1.学校硬件条件越来越好,可利用率却越来越低,学校建设“内卷化”。 2.教育教学方式方法革新欠缺,死抓硬榨成为教学常态,教学形式“内卷化”。 3.以结果为导向的应试教育,教育评价“内卷化”,让孩子迷失自我,在压力下苦不堪言。 (四)关注点四:如何走出教育“内卷化” 1.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实施教育评价改革 2.践行强调重视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推进素质教育,落实学生减负 3.教育改革政策要落到实处,避免花拳绣腿,学校建设适可而止,力避为美而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的使用率 4.做好学校、社区、家庭的家校合作,发挥良好的教育合力 面试模拟 有些小学生如果考试分数低于95分就会被叫家长,认为孩子学习不好;小学二年级的孩子如果识字量没有达到2000会被认为是不合格的;还有每年清华北大的特等奖学金竞选被俗称为神仙打架……越来越多的高标准严要求,教育“内卷化”,对此,你怎么看? 【参考解析】 深陷“内卷”泥淖的并非只有大学生,中小学生和他们的家长或许体会可能会更深。各级教育部门近年来一再强调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但一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学校不给补课就到校外培训班去补,并且不断增加经济投入和辅导班的个数,乃至出现95分是不及格等超前教育,这些都是典型的“内卷现象”。 不少中小学生在这种持续加码的学习竞赛中承受着超出年龄认知和身体负荷的重压,一些孩子即便想挣脱也无济于事。“学习能让我爸妈高兴”这就网络流行语道出了无数中小学生的辛酸,而鼻梁上不断加厚的近视镜片和并不乐观的身体健康指标,便是他们付出的代表。 随之而来的也催生和繁荣了校外培训机构,尤其是疫情过后的网络教育平台更是得到了爆发式的挣扎,也促进了一部分人的就业;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在这种内卷化下得到了揠苗助长式的明显提升,但同时也加重了家长的经济压力和负担,让教育变味,成为了应试教育。 由此可见我们要警惕教育内卷化,不能被表面短暂的效果而蒙蔽,应该看到教育内卷现象背后可能的隐忧,如学校建设内卷化的徒有其表、教学形式内卷化的生搬硬套、教学评价内卷化的唯分数论等,而偏离素质教育的初衷,实行的是应试教育的弊端。 “内卷”并不可怕,也并非无法破解,关键要让更多的家长和学生充分意识到“内卷”的危害,并与全社会一道,拒绝和破解“内卷”对教育规律的扭曲,共同创造更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健康教育生态。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1.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实施教育评价改革,改变单一式唯分数论评价模式。 2.践行强调重视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推进素质教育,帮助学生减负,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教育改革政策要落到实处,避免花拳绣腿,学校建设适可而止,力避为美而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的使用率 4.做好学校、社区、家庭的家校合作,发挥良好的教育合力 面对这种教育内卷化,其实最需要做出努力和改变的是学生家长。作为父母,我们可以改变自己,通过自己给孩子解压,去减缓“内卷化”带给孩子的压力。如不要将自身的焦虑传递给孩子,看到孩子自身的独特性,孩子的身心健康永远高于孩子的成绩。正如著名作家林清玄所说:“好的教育是唤起孩子心中的种子。” |